延安,一个向往过多次,确从未深入接触过的一个地方;
延安,曾在心中出现过好多的场景,在书中读过好多关于延安的文字,确从未见到过它的真实面目。
延安,传说中的民族圣地、中国革命圣地,党的发源地。
在我的心中延安一直是模糊而又触摸不到,离心很近却又觉得很远的一座神圣的城市。
11月9日,我跟随我院组宣部组织的学习小组第二批,怀揣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,踏上了延安红色教育之旅,激动是我即将有机会看到延安的真实面目,忐忑是经过8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,看到的又将是什么呢?
不知不觉已经到达了宝塔山门口,朝阳初上,霞光万丈,穿过大门,一直向前有一条很陡的路,并且有防滑的波纹,但是距离很短,十几分钟的路程,向右方一转,你就会看到一座宝塔矗立在眼前,继续往前走,就走了宝塔正前方 ;延安宝塔又名岭山寺塔,始建于唐大历年间(公元766年至779年),宋庆历年间(公元1041年至1048年)重建,金大定九年(公元1169年)和明万历三十六年(公元1608年)曾予以修葺。宝塔山高四十四米,塔基周长三十六点八米,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。辟有南北二门,南、北门分别额书“高超碧落”“俯视红尘”。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。在巍峨耸立的宝塔旁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,中共中央在延安时,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;钟声圆润浑厚,悠扬久远,宝塔对面还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窑洞,是曾经延安人民住过的地方。
参观完宝塔,继续沿路向前即可看到传说中的摘星楼、烽火台,摘星楼位于宝塔山最高处,是两层阁楼式建筑,原名望寇台。是范仲淹镇守延州时,为了观察敌情,指挥同西夏的战争而修筑。由于在最高峰,每到夜晚星汉灿烂之时,好似伸手可摘星辰,故名摘星楼,站在摘星楼上,延安风貌尽收眼底,别有一番风情。宝塔山上,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,交相辉映,满山绿树成荫,花草争艳。我们在宝塔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,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峥嵘岁月仿佛历历在目。
离开宝塔山,第二站我们抵达了延安革命纪念馆,一下车便看到毛主席的雕塑威风凛凛的站在纪念馆庭院中央,进入纪念馆需要刷身份证进入,然后有专业的讲解员,带领着我们参观纪念馆,纪念馆大厅,有历年伟人的雕塑,很是震撼;跟随着讲解员,我开始参观纪念馆的每个单元,并且看到了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活动路线示意图;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:1934年10月,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红军第一、二、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被迫先后进行了战略转移,就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——长征。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自然灾害和饥寒伤病的折磨,终于1936年10月胜利会师,先后抵达西北革命根据地,从此,西北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,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。纪念馆收藏了各种革命期间的文物、书信、照片等,在庄重严肃的文物前,聆听纪念馆解说员解说时,我仿佛回到战争年代。那些人民领袖是经过多少的艰苦磨难,牺牲了多少革命先烈,才打下我们现在大好江山,让我们拥有现在幸福和平的生活,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的独立,为了让老百姓远离战争过上幸福的生活,他们来自全国各地,来自不同的民族,却为了同一个梦想,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延安精神吧。
参观完纪念馆已经是中午时分,吃过午饭,稍作休息,我们在伴随着细雨蒙蒙来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,亲眼看到了窑洞门前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安娜.路易斯.斯特朗的小石桌,仿佛一切并不遥远,看到召开了党的“七大”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中央大礼堂,仿佛身临其境。随后,我们又漫步在枣园感受当年革命领袖为了新中国成立而不辞劳苦,艰苦奋斗的精神。观看了震撼的大型舞台剧《延安、延安》,真实的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,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艰辛。
延安,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,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时代精神,它的原生态就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、整风精神、张思德精神、南泥湾精神、白求恩精神以及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。把延安精神高度可以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。
作为一名党员,在经过这一次红色旅程,心灵洗礼之后,更加坚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,实事求是、全心全意的为学院师生服务,坚定党的信念,把延安精神带回到工作中、生活中,牢记在心里。延安精神永远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上一篇: 牢记初心,不负使命——电子信息系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学生代...
下一篇:赴延安学习心得体会